close

如何運用非語言溝通的技巧
一、前言:
    Charles Darwin(1872) 是科學顉域中洞悉非語言溝通行為存在的第一人,記載於1872年出版的「人類與動物的情緒表達」論文中,從那時起,研究家已經紀錄了大約100萬個「非語言信號」,一個人平均每天只講10-11分鐘的話;而每一個句子平均只持續兩秒半長,一個訊息對人們的影響有7%來自話語,而有28%來自聲音和語調。令人訝異的是,人與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時,其他的65%影響是來自非語言的動作和姿勢。可見在人際溝通中非語言部份使用的頻率較高、影響也較深遠。所以傳播要達到功效,重點在「如何說」而不是「說什麼」。話語是用來傳遞資料和訊息,而聲音和語調則是用來傳達感覺和情緒。而另一方面,非語言信號其實是一種感情、態度和情緒上的非自主性表達,這個訊息會透露出真實的情感,在溝通時如能了解並運用非語言溝通訊息的符碼,這對不管是教學、唔談都會有正面的助益。

二、何謂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有關非語言信號的理論與研究,著名的有J. A .Hall(1984)探討不同性別對非語言行為的差異;H. A. Smith(1979)將非語言行為溝通運用到教育學上;M. Davis(1984)則將非語言溝通應用到心理治療上。
    而什麼是非語言溝通呢?法國小說家Nothalie Sarraute(1977)曾提出「趨性」理論(Tropisms),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類動作很難加以定義或查覺,甚至難去辨識它的存在,它們是隱含在我們的姿勢動作中,口頭語言之外與情感表達之中。
    Markel(1977)認為非語言的行為包括肢體動作與手勢。Albert Mehrabian (1972)對非語言行為限制在較狹隘的範圍內,它包括:臉部表情、頭部或手部動作、姿態及眼神表示等。Ekman, Friesen 等學者也持同樣看法。Mehrabian 進而指出,若以較廣泛的角度來定義非語言溝通,除了交談之外的非語言現象,如次語言學有關聲音的現象,說話的強度頻率,環境的因素等都應該包含在內。       
    綜上可定義非語言溝通是描述人類所有溝通事件中超越口頭與書面文字之所有訊息,一種非說、非寫的形式。

三、非語言溝通的力量
(一) 非語言溝通是較古老的,更令人信任的溝通形式。非語言溝通的使用比語言溝通使用長久。
(二) 非語言溝通在表達情緒上更加有效力。當我們想傳達我們對某人的看法時,語言常不能勝任。此時手勢會被應用,如:交叉的手臂、肩膀的聳動等。
(三) 非語言溝通表達更為普遍的意義。各種不同語言組織成員必須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努力去學習言詞的符碼,但是他們卻能用微笑和面部表情不斷進行溝通。
(四) 非語言溝通是持續和自然的。手勢和身體運動傳入另一個人時,沒有明顯的開始和結束,它們讓我們感覺比言詞更自然的存在。
(五) 非語言溝通是一連串發生的。語言的溝通限定於某一時間的信號通道,然而非語言溝通操作則有大量相同方式。

四、非語言符碼的功能
(一) 表達內在的和他們自己的意義。
(二) 修辭語言的訊息。
(三) 使互動的流動具有規則。

五、非語言溝通的類型
    Knapp(1980)對非語言溝通區分有:
1. 身體移動與動作學(Body Motion or Kinesic Behavior)
2. 身體的特徵(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3. 接觸的行為(Touching Behavior)
4. 次語言學(Paralanguage)
5. 環境學(Proxemics)
6. 身體的裝飾(Artifacts)
7. 環境的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
    Sarah Trenholm & Arthur Jensen(1992)也提到非語言溝通之結構,產生訊息的七種通道為:顉域溝通(Proxenics)
                眼睛的注視(Eye gaze)
                觸摸的(Touch)
                元音的(Vocalics)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身體外貌(Physical Appearance)
                體態語言學(Kinesics)

    另也有學者將非語言溝通行為區分為四類(DeVore-Chew, Roberts, M. Smith, 1988)—接觸(Touch)、身體微向前傾(Forward lean)、微笑(Smile)、性別(Gender)。

    綜上大致區分為三類:動作學、次語言學、及環境學。
(一) 動作學:
    又稱肢體動作,或肢體語言,它包括姿勢、身體的移動、手部、頭部、腳部及腿部的動作及臉部的表情。
    要瞭解肢體動作在溝通過程中的價值,必須知道肢體的動作並非漫無目的的,它是傳達訊息或反應情緒及態度的一種方法。

(二) 次語言學:
    是強調在談話過程中說話的方式、音調、音量、及聲音的變化,甚至還包括說話的頻率、速度、及持續時間的長短。影響次語言學的諸多因素必須與言語交談配合進行才有效益,它無法單獨存在。

(三) 環境學:
    人際間的溝通一定是在某一個環境與某一種情境下進行,因而環境的因素會影響到溝通是否有效進行,這些環境因諸如:建築的規劃、傢俱的陳設、空間的設計、燈光的明暗等。

六、非語言溝通的技巧
   從以上的分類類型,茲將非語言溝通技巧提出以下建議:
(一) 動作學:
 眼神:眼睛的動作在溝通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地位,因為眼神的接觸是交談的第一步。
 面部表情:臉部的表情往往會跟著談話的內容而改變,在臉部表情中以微笑及皺眉影響最大。
 手勢:手勢的表達僅次於臉部的表情,因為它具有可操作性。
(二) 次語言學:
    音調的變化:有關聲音的複雜性中,對我們最有影響的一個特質是「音調的變化」,因為音調的變化最能吸引談話者的注意。
(三) 環境學:
溝通環境中若存在太多的干擾,會造成溝通困難甚至變成無效的溝通因此有獨立的唔談空間、個人空間,以避免受到干擾。使溝通能正常進行。
  
七、結論:
    非語言溝通不只是一般常識,它更是一種科學研究,它指引我們運用各種溝通模式及技巧來促進溝通的進行,它使溝通管道鮮活充滿生命力,也添加了豐富的動態吸引力,運用適切的非語言表達來輔助口語的表達,可使師生互動形式更佳。 
八、參考資料
    戴淑如  譯(民85):跨文化之非語言溝通(上)。戰略生產力雜誌,12月號,頁38-43。
     謝焰盛(民82):參考晤談中「非語言溝通」之分析。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0卷3期,頁30-45。
     王淑俐(民88):老師的酒窩笑笑-非語言溝通技巧的重要與影響。中等教育,50卷6期,頁112-115。
     廖品蘭、簡淑貞(民):教學中教師的非語言溝通技巧。國教之聲,30卷 4期,頁56-61。
     李燕、李浦群 譯(民87):人際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李惠明(民85):非語言溝通技巧淺談。高市鐸聲,7卷1期,頁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funscou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