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涵
臺灣師大心輔系 張景媛教授
臺北縣積穗國中 李書文校長
臺灣師大公訓系 呂建政教授

壹、前言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能培育新世紀國民成為「會生活、會學習的未來主人翁」,當是最有意義的教育大事。然而面對瞬息萬變、知識爆炸、價值多元的社會,在國民教育階段,學生應學習何種知識才能增進其適應能力,這是值得重視與探討的議題。九年一貫課程結合了眾人的理想與智慧,以全盤考量、綜合研討,深入問題的核心,期能促使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的希望工程能更趨具體而有效。

貳、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定位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顧名思義,決非單一概念得以詮釋,乃由以下三個面向所組成:
一、現行學校之輔導活動、童軍教育與團體活動課程均屬綜合活動的範圍。因此綜合活動具有自我覺知、求生技能與互助合作等實踐與體驗的目的。例如輔導活動強調同理心訓練、人際互動歷程的探究、學習輔導、生涯規劃等課程;童軍強調服務、實踐、野外求生等課程;團體活動著重各人才藝的培養等。
二、融入式課程,如家政教育、環境教育、兩性教育、生涯發展教育等內容,亦包含部分的教材在綜合活動領域中。舉環境教育的例子來看,綜合活動可藉由對自然界的體驗,觀察自然界的生命現象,瞭解自然界與人類的關係。
三、跨學科跨領域的課程設計中,需要聯結教學內容的活動亦涵蓋在綜合活動的範圍內。舉「元宵節」燈謎活動為例,語文科可以運用語文常識設計謎題,數學科依據數學概念設計謎題,藝術領域可製作創意燈籠及配製應景的音效,家政教育包元宵,各領域準備妥當之後,可利用綜合活動來舉辦燈謎大會,並體驗傳統習俗對人類的意義與影響。

 由上述三方面來看,融入式課程與跨學科領域的課程是新增的活動課程,原有的課程則以輔導活動與童軍教育為主。以下分別說明這兩項課程原有的精神。

一、輔導活動:
 我國的輔導工作源於民國五年,當時北平清華學校的校長周詒春首先進行職業輔導,讓學生瞭解自己的個性,然後選擇適宜的職業。政府遷台後,由於僑生人數增多,產生了生活適應及學習上的問題,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的獎建白先生著手規畫僑生輔導工作。民國四十七年成立「中國輔導學會」,在台展開各項輔導工作。民國五十七年實施國民義務教育,輔導工作在國中全面推展,接著各級學校都開始進行輔導工作。輔導工作是指學校中教育人員或專業輔導人員對學生進行的一種協助。因此,輔導是一種助人的歷程或方法,它是由輔導人員根據某種信念,提供某種經驗,以協助學生自我了解與充分發展(吳武典,民79)。輔導工作的內涵包括三大方面: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及生涯輔導。輔導工作的項目則有:心理衡鑑、資訊服務、諮詢服務、安置服務、諮商輔導、定向輔導、團體輔導、研究發展等。

二、童軍教育:
 現行的童軍教育始於民國十八年教育部頒布之「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中所列不計學分的「黨童軍」。此後,童軍教育從「黨童軍」、「體育及童子軍」、「童子軍」、「童子軍訓練」、「童子軍教育」、「童軍訓練」,一直到現在的「童軍教育」,總共經歷七個名稱,其上課時數從最多的每週三小時到目前的每週一小時。童軍教育是以「品格、健康、服務、手工藝」為目標,透過互外活動與社會服務活動,運用小隊、徽章、榮譽等三大制度,著重實踐童軍諾言、規律、銘言所揭示的行為準則,以培養身心健全的公民。

參、活動課程的現況、問題診斷與分析

 知識要產生力量,必先與生活結合,才能學以致用。學校教育是在培養能適應未來生活的孩子,故須前瞻社會,方能推演得宜,讓孩子成長後能將潛能充分發展,貢獻社會。然而綜觀現今所存在於校園中的活動課程,發現有以下的現象:

一、各科自行其是,學習概念零碎且重覆,致使學生雖奔波於其間,卻不知如何一以貫之。以綜合活動包含的三項活動來看:
(一)「輔導活動」乃以心理健康為目標,重視自我了解與生涯規劃。
(二)「童軍教育」乃以群性培養為主軸,強調團隊合作與生活實踐。
(三)「團體活動」乃以才藝發展為核心,凸顯領導智慧與民主參與。

 從上述三項活動,我們發現若能先了解自己有被尊重的需求,進而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參與團體活動,並樂於與人分享才藝,服務人群,則可建立「自立立人」的宏觀視野。舉一個綜合活動的例子來看,過去童軍教育強調服務社會,所以老師要求學生去育幼院參觀,並捐款幫助貧困兒童。結果學生到了育幼院看到殘障者動作不便,竟然覺得很好笑。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若能結合輔導活動和團體活動,先讓學生體會育幼院院童身心障礙的痛苦,並預先準備如何在育幼院中將個人的才藝表現給院童看,和院童共度歡樂的時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二、過去輔導活動、童軍教育或團體活動常被挪做他用,有違教學正常的美意。挪用活動課程會衍生出下列問題:
(一)課程常因缺頭去尾,而造成學習內容無法連貫,上一節教的內容,也許隔了兩週才接下一堂課,學生早已忘記上次活動的意義。

(二)因為老師常借活動課程來進行考試或補課,因此造成學生錯誤的想法,認為這些課程可有可無,當老師在上活動課程時,學生就不會專心參與活動,應付了事,認為活動課是浪費時間而無意義的課程。

(三)過去教授國、英、數等學科的教師不知活動課程的重要性,認為這些不用考試的科目不知在做什麼。有些校長喜歡聘國英數等學科的老師,而不願意聘專業的輔導老師與童軍老師,認為每位老師都可以帶輔導課或童軍課。所以活動課程若是分別單獨安排,或許容易被借課,老師也有孤軍奮鬥的感覺。若能將活動課程整合成為主題式的教學,除了課程更為統整與有意義外,也使得綜合活動具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因為各領域統整活動時,需要借助綜合活動的安排與體驗。

三、訂定統一課程標準,畫一各校教學內容,難以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教科書皆根據「部頒課程標準」編輯後送審,再被各校採用。這其中會產生以下的問題:
(一)大多數學校要求「專科老師」依進度授課,完全忽略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重要性。因為,課文中的情境常因城鄉距或族群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學習不利的情形。
(二)由於教學內容隨版本而畫一,錯過不少因勢利導、機會教育、或是結合社區特色而舉辦的有意義的活動。這使得活動課程成為是為活動而活動,學生無法從虛構的活動課程中獲益。

 因此,綜合活動若能朝「主題式大單元活動」的課程設計去發展,將可透過「綜合活動教學群」各位老師群策群力的設計中,樹立學校的特色,並讓學生從真實的活動中培養基本能力。

四、過去活動課程截然畫分國小與國中為兩個獨立的教學系統,互不統屬,形成資源的浪費。國中小學生身心發展雖有個別差異存在,但也有其邁向成熟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因此,國小階段所教導之概念與技能,應可持續活用於國中時期。也就是說,先前學習的概念,形成學生的基模知識,這些基模知識就是成為現在學習的先備知能,透過先備知能與新訊息的交互作用,形成學生現在的基模知識,現在的基模知識就是下一階段學習的先備知能。這樣有連貫性的學習可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系統、有組織和有意義。

五、輔導活動課程近年來改採主題式的活動方式,但是各領域的配合情形不盡理想。輔導活動在這幾年來不斷的改變教學方式,例如進行「兩性和諧教育課程」、「生命教育課程」等,但是進行主題式的教學會牽涉到其他領域的課程內容,有時需要各科老師調整授課的先後次序,以配合主題的進行。對於這種變動,因會引起其他領域老師教學上的不便,進行並不順利。但是從幾所學校的實施情形來看,雖然只是進行局部的統整,但是學生覺得收獲不少,主要是感受到學習的完整性。

肆、願景
 
 綜合活動在九年一貫七大領域課程中具有整合各領域知識的重責大任,也就是要將原先的輔導和童軍課程結合外,更要能設計出結合其它領域課程內容的活動,這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我們也期許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習是統整舊有經驗、創造嶄新生活視野的美好歷程。若能跳脫往昔畫地自限的窠臼,透過教師群的共同規畫與班級群的合作學習,在主題式大單元活動中,學生可透過實際的體驗與省思,將認知的學習與情意和技能結合在一起,共同體會知識的美好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funscou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